文 / 瘦灯

(网络图片)

瞧这四十年,一路苦也甘 。

“侨”这四十年,地覆天又翻 !

        改革开放之后,一股出国大潮汹涌而起,据2017年教育部统计,仅仅出国留学人数,已经首破60万大关。本文题目中的学侨,就是指通过留学途径,成为海外华侨的这一群体。

        回想起来,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到加拿大的大陆留学生,是在1978年。这是后来大使馆教育处的一位美丽儒雅的女参赞告诉我的。她就是那批留学生之一。那时候,这批年轻人面对着巨大的文化、物质差异,所受到的冲击比起后来者要大出许多倍。作为严格挑选出来的人才,他们的意志比后来者也要坚强的多。他们没有在这种巨大的冲击下,丢失自尊和自信。这些学生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几个大学内,每周都要定时来到渥太华大使馆驻地聚会学习。他们回国后,很多人又作为中国领/使馆的驻外人员,返派到国外。因为是过来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后续到来的留学人员,起到了积极、重要的影响。现在这些人,大部分已经退休了,但很多老留学生,无论留下来的还是回国去的,依然怀念当时他们的友情和提供的帮助。这批人是当之无愧的、首批大陆学生留学生涯的先驱者。

        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国家公派、地方自筹的留学生开始大幅度增多。这些人大都已过而立之年,有着强盛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他们在国内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和考核而胜出的,所以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们拖着两个大行李包,带着整套的锅碗刀砧,和足够穿几年的衣服,走出了国门,准备长期艰苦的拼搏。好像当时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名,学,利”三个字。现在想起来也觉得简单好笑,这三个目标其实就是,拿到学位、扩大学识、攒足了钱回国能够买几个大件电器。

        纵观这几十年,这批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堪称最高。当时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吃睡都在实验室,几周连轴干。终于在旋转不变识别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中外媒体都作了报道,一时传为佳话。他的导师,从此以后对中国留学生青睐有加。中国留学生的勤奋努力,普遍受到各个导师的好评。笔者当时是学生联谊会主席,大学的一位校长,曾经专门找我谈话,就怎么扩招中国学生征求意见。后来他多次带队去中国,直接到大学招研究生,使得拉瓦尔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

        新来的学生们首次有了国际的视野,一下便站到了科技前沿的位置上。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工具,他们都是首次接触和使用。在当时,很多先进的软件和设备,都属于对中国禁运的范畴,他们听都没听说过。这批留学生的涌入,实际上相当于在各个领域和层面,一举缩短了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了改革开放,国门豁然洞开,这不仅使得中国学生学到了新技术,国外导师也有了得力的助手。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学术界来说,中国留学生的到来都是一个互利的举措。

图1。拉瓦尔大学部分中国留学生和中国大使馆教育处官员合影。1993年。

        中国学生的大批到来,使得大学校园活动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中国文化的元素日渐增多,从美食、舞蹈、电影,到儒道、易经、八卦,都引起了本地人的浓烈兴趣。很快地,也就从校园传向了社会。笔者曾经多次参加易经讲座和书法艺术讲座,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这批高学历的新中国大陆人士的到来,迅速改变了主流社会对老华侨的传统印象。从此以后,魁北克市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华人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法裔魁北克人,坚持要加入当地的华人组织。问他原因,他说:看到你们每人拉一个箱子来,没几年就买了车,过几年又买了房。这还是经济萧条时期啊!我必须要向你们中国学生取经。他哪里知道,早期中国留学生这种精打细算,吃苦耐劳的精神,洋人很难做到的。一般博士生每月生活费1千元,洋人学生大都不够花,还要贷款。一位台湾学生准备办一个讲座,教给大家如何不用借钱。开讲前,和一位大陆学生谈了一会,大惊失色,临阵逃脱了。原来中国大陆博士生一家三口,养部车,每月还能存上200元。

        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毕业,很多的人学成回国,更多的人选择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人流向了北美、甚至世界各地的职场。他们很多在科研学术机构,以及高科技公司工作。现在中国境内众多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都有学业有成的老留学生忙碌的身影。也有一些人,转向商界,打造自己的公司。还有一些人,放低了身价,从街头小卖店做起,逐步做大,有人甚至作到了商界首领。当然,也有不少人,回国开办了高科技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批出国人员,现在已经遍布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层次。人们都说,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实际上,这些拼搏中的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后出来的。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这些人都是中华文化坚定的传承者。一旦事业安定,第一件事就是抓紧对子女的中文教育。再忙再累,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中断,这似乎成为所有华侨家庭的共识。中国老一代的留学生,从被陪读,变成为下一代小学生的漫长的陪读。于是,各种以大陆留学生家庭为主体的,进行普通话、简体字教育的中文学校应运而生。凡是有华侨家庭聚集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学校。

         在渥太华地区,第一个以大陆留学家庭子女为主体的欣华中文学校,成立于1996年。借助安大略省外国语言教学项目,以及中国驻加大使馆的倾力帮助,在全体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欣华现在已经成为具有三个分校、强大海外教学师资队伍的中文学校,被国务院侨办选定为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20多年来,欣华的子弟已经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各自业界的精英。从小抓起的汉语教育,使他们受益非浅。面对日益强盛的祖籍国,他们由衷地感到自信和自豪。他们必将在中加两国的国际往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桥梁作用。

图2。欣华中文学校春节联欢会少儿节目。2014年。

        渥太华地区,是加拿大的首都和北方硅谷。这里政府的各级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中,活跃着大批当年的中国留学生。除了他们出色的业务水平,这些人多方面的才艺,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射光芒。1995年,渥太华最早的以大陆留学生为主体的社区组织山东同乡会成立。自此开始,各种同乡会和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久,这众多的组织又成立了渥太华华人社团联合会。中国传统的春节贺岁,一开始由山东同乡会在社区的小礼堂举办。后来贺岁活动发展到多团体联合举办、在专业剧院演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始举办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三市的跨地区华人文艺演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由本地华侨协助,国内明星组团的高水平演出,开始频频展现,目不暇接。2010 年,加中艺术协会协调加拿大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由大剧院交响乐团伴奏、中国二胡明星姜克美主演的大型交响乐《夜深沉》,轰动渥京,盛况空前。 今日的渥太华,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有“华星艺术团”、“加中文化艺术协会”、“加中文化发展协会”、 “东方舞蹈团”、“北国舞蹈团”、“欣华舞蹈团”、“舞林大会”,以及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合唱团、舞蹈团、腰鼓队、戏曲团、诗社、摄影群,还有龙舟队、沙滩排球队、滑雪 / 漂流俱乐部、太极拳队等一众体坛组织。另外,以大陆读者为主体的华文媒体也由1993年创立的《中华导报》,发展到《健康时报》,《加华侨报》,《渥京周末》等五、六份本地纸媒,更有包容万象的著名网站CFC (Come From China)。今日渥太华地区的华侨文化体育生活,琳琅满目,万紫千红,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大花园中一簇耀眼的花环。

图3。渥太华山东同乡会和东北同乡会一起郊游。1996年。

        四十年来,海外生根的华侨家庭,迅速地开枝蔓叶。华人参加的社会活动,渐渐由最早的一代人:单纯留学生,变成两代人:有了孩子跟随。随后,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又变成了三代人。近几年中国国内老人退休移民团聚,使得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变成了四世同堂。“侨”这四十年,四代大团圆。

        日月荏苒,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中国人走向了世界,走向了繁荣,走向了成功。这一批批来自大陆的开拓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着世界。华侨的形象,由过去的低端“三刀”(裁缝的剪刀、理发的剃刀、厨师的菜刀),变成了现在的“三高”(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新生代中国华侨健康明朗的形象已经被主流社会刷新认可。当前票房热爆的电影《亚洲富豪》,就是华侨新形象的明显佐证。

        当然,海外华侨的心也紧紧连系着祖国的脉搏。他们永远铭记生育抚养过自己的那块土地。他们会尽一切可能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教授们会在度假时回国讲课,学者们会积极申请政府基金,开展中加合作项目。在中国遭遇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涝的困难时刻,所有的华侨会自发组织起来,到各社区呼吁捐款赈灾。更有学医的华裔青年,在第一时间自费奔赴灾区。

图4。欣华中文学校的学生在为地震灾区捐款。2008年。
图5。梅平大使写给山东同乡会的抗洪赈灾感谢信。1998年。

       文献记录最早的中国人出现在加拿大是1788年。经过近两百年的时间,到 1971年,人口才达到加拿大总人口的0.6%。然而,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到2016年,不到40年的时间,华裔人口就达到了加拿大总人口的5.1%,人口增加了将近10倍。这四十年的时间,加拿大的华侨无论从素质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高科技公司,政府机构,商界,甚至政界,华侨的身影无所不在。

图6。华人社团与国会议员一起在国会大厦欢庆春节。1996年。

       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国门开启,就没有成千上万学子的出国大潮,就没有海外华侨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

        瞧这四十年,就是华侨艰苦奋斗,地覆天翻的四十年。“侨”这四十年,就是学侨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四十年。笔者作为当年出国大潮中的一员,亲历了这步步的艰辛和种种的变化。笔者做完了博士、博士后,又在几家高科技公司做过研发,现在是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研究员。曾经担任过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山东同乡会首任会长,欣华中文学校副校长,加中艺术协会理事。这一串步履,代表性地反映出海外学侨的生涯轨迹。追抚这个轨迹,即感慨,又感恩。感慨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基因赋予华侨的才干和勇气,更衷心地感谢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衷心感谢中国大使馆一代代官员在各个时期对华人华侨付出的爱心和帮助。

        最后祝愿中加两国繁荣昌盛,中加友谊万古长青!

结尾填词一首。

【鹧鸪天】 搭建虹桥东跨西

瘦 灯

开放国门巨浪驱

万千学子弄潮疾

冲天敢比鹏前翅

入海能追鲲尾鳍

搏进取,慰别离

炎黄有血壮心脾

化身云朵七重彩

搭建虹桥东跨西

*中华新韵

入选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联合举办全球主题征文:《‘侨’这四十年》。2018-09-17。